周恩来与邓颖超:革命伴侣的深情与牺牲
1973年7月,计划生育小组成立,华国锋担任组长。同年12月,全国首次计划生育汇报会召开,提出“晚、稀、少”的生育方针。会议结束后,周总理与华国锋同志聊天时,周总理透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伤痛:“我和邓大姐有个儿子,可惜因技术限制未能存活。”

革命生涯与爱情
周恩来的一生充满传奇。从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到南昌起义的领导者,他始终站在革命的前线。而他与邓颖超的爱情,始于“五四运动”时期的书信往来,最终成为一段革命佳话。

患难与共的婚姻
1925年,邓颖超与周恩来在广州结婚。尽管婚礼简单,但他们的婚姻却经受住了革命的考验。邓大姐曾说:“婚姻要跟随自己的内心,彼此有一致信仰、思想。”这句话成为他们婚姻的写照。

失去孩子的伤痛
邓大姐曾两次怀孕,但均因革命环境和医疗条件未能保住孩子。“一儿一女一枝花,无儿无女赛仙家。”邓大姐的这句话,道出了她对孩子的渴望与无奈。

革命后代的抚养
尽管没有亲生子女,周恩来和邓颖超收养了许多革命后代,如李鹏、孙维世等。“我们有十个孩子,他们的父母因革命牺牲,我们就是他们的父母。”周恩来的这句话,展现了他的大爱与责任。

永恒的告别
1976年1月8日,周恩来逝世。邓颖超按照他的遗愿,将骨灰撒向祖国大地。1992年,邓颖超病逝,骨灰撒向海河。这对革命伴侣的一生,是深情与牺牲的完美诠释。